。ㄓ浾 高亢 宋向樂 實習生 李昊陽)9月26日,按照中央網信辦統一部署,“長征路上奔小康”河南網絡媒體“走轉改”主題采訪活動在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羅山縣何家沖啟動。80年前,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從這里開始了漫漫長征路,80年后,大河網記者跟隨采訪團沿著先烈曾經走過的長征路線再次出發(fā),眼遇那些印刻在歷史中的記憶和如今老區(qū)人民爭奔小康的精彩生活。今天給大家?guī)淼木褪侨齻老區(qū)鄉(xiāng)民的故事。
89歲的王傳偉老人講述長征記憶
89歲老人講述長征故事
近千年的銀杏樹見證了那慷慨與悲壯的一幕
在何家沖記者見到了該村89歲高齡的村民王傳偉。
王傳偉老人生于1928年,曾經歷了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等。盡管年事已高,但老人精神矍鑠,說起話來郎朗上口,中氣十足。
“何家沖的何氏祠曾作為紅二十五軍軍部,紅二十五軍長征是從何家沖開始出發(fā);其集結地就在村里面的一顆數百年白果樹下,這顆白果樹距今有800余年的歷史。就是這棵800歲的銀杏樹見證了當年3000將士那慷慨與悲壯的一幕。后來白果樹被國務院批準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人說:“當時何家沖有一千多口人,村四周都是原始森林,有利于紅軍打游擊戰(zhàn)爭,所以在那個時候每個月都會有戰(zhàn)爭發(fā)生。國民黨軍隊曾對村子進行過多次圍剿,見到村民就問‘共黨在哪里’,老百姓回答的稍有不慎就要挨打。那個時候紅軍的裝備不好,所以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到森林里面,國民黨軍找不到紅軍就到老百姓家去搜。”
在銀杏樹映照下的紅二十五軍誓師廣場區(qū)由古銀杏、浮雕墻、紅軍井組成,廣場面積600平方米。浮雕墻距銀杏樹12米,長25米,墻上雕刻有紅二十五軍誓師長征時告別何家沖父老鄉(xiāng)親揮師西進的畫面和《八月桂花遍地開》的歌詞。
大河網記者“組團”“走轉改”
采訪團鄂豫皖革命紀念館
為了保護紅軍戰(zhàn)士
何媽媽寧可刺瞎自己右眼,也不暴露傷員消息
大河網記者了解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何家沖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包括: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何氏祠、紅二十五軍醫(yī)院舊址——何家大院和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fā)地標志——銀杏樹。
讓我們一起回到王傳偉老人的回憶......
“有一次,打起仗來,我們有的傷員沒跑及,被敵人抓住了,是何大媽把他救了出來,”說起何大媽的救人事跡,老人如數家珍,“為了證明這個傷員是自己的親人,不是紅軍,何大媽當場刺瞎了自己的右眼,我們的傷員才得救。這個傷員叫余占海,后來還專門回來接何大媽到他那里,何大媽舍不得村子,也沒有去!
在自家后院的山洞里,何大媽救活了13名紅軍戰(zhàn)士。后來,何大媽救紅軍的故事在大別山代代相傳,正是有了這種濃厚的軍民情誼,紅二十五軍在長征途中不但粉碎了敵人的兩次重兵“圍剿”,擺脫前后夾擊的險境,還先后取得了石塔寺、袁家溝等戰(zhàn)斗的勝利,創(chuàng)建了鄂豫陜根據地,使紅二十五的人數由出發(fā)時的2900多人,發(fā)展壯大到3400多人,是4支長征部隊中唯一在長征途中創(chuàng)建根據地、得到發(fā)展壯大的部隊。
何朝龍接受大河網記者采訪
參與紅軍醫(yī)院修繕的老鄉(xiāng)說
“以前村民想致富找不到門路,多虧政府帶來了紅色旅游”
王傳偉老人告訴大河網記者,何家沖有3個全國文保單位,還被定為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
旅游發(fā)展起來了,村民們也找著了賺錢的門道。
如今村里的主要經濟收入就是依靠發(fā)展旅游產業(yè)和養(yǎng)殖種植等。后來國家要求紅色景點免費開放,沒有了門票收入,村民就通過別的方式發(fā)展旅游經濟。
王傳偉老人的話語在村民何朝龍身上得到了印證,今年66歲的何朝龍是個退伍軍人,67年在北京當兵,75年回到老家何家沖。
“當時剛回來的時候很迷茫,那時候村里太窮了,村民們想致富卻找不到門路,政府想對村民進行技術扶植致富,可村民都是想盡快看到錢!焙纬堈f,后來當地政府確定以打造紅色旅游來帶動經濟發(fā)展之路,總算讓村民找到了門路。
“現在村里的紅色景點維修和翻新等小型建筑修繕都是村里自己人完成的,我自己就參與過紅軍醫(yī)院的修繕。”何朝龍說,除了這些,村民們還將紅色經典旅游、鄉(xiāng)村文化游和拓展培訓經濟融合起來,開始進一步的規(guī)劃開發(fā)。
“改革開放以后何家沖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大幅的改變,黨中央出臺了很好的政策,老百姓的日子一天一天的好起來。尤其是近幾年,中央免除了農業(yè)稅,不但不收稅,還給種糧戶補貼,這是中國幾千年不曾發(fā)生的事!焙纬堈J為紅色旅游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讓村民變富了,而是“讓很多人記住了這段歷史。”
高宏周笑著說“今年的板栗收成不錯”
住著四室一廳的“小別墅”
王大灣村的高老漢說“生活就像家門口的雞冠花,美了很”
高宏周是靈山鎮(zhèn)王大灣村村民,今年56歲。一家4口人,兩個孩子在外地打工,家里剩自己和老伴靠茶葉、板栗和稻谷生活。
走進高宏周家,記者頓時就被這棟四室一廳的“小別墅”震撼,走進里面,房間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高宏周說,房子12(2012)年就蓋好了,但去年才開始裝修。
除了孩子在外面打工的原因,還有一個就是因為門前的那條路,“路修不好,裝修起來就不太方便!
“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不僅要給農村一個美麗的外表,還要提供周到、完善的公共服務,更重要的是要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實實在在提升農民的幸福指數!倍瓨虼宕甯刹拷榻B說,村委會積極開展古民居改造、古樹木保護、道路硬化、村莊綠化、廁所改造,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綠化、美化、凈化、亮化。
同時,該村突出特色抓經濟,堅持“生態(tài)名村,旅游富民”開發(fā)思路,大力發(fā)展山區(qū)生態(tài)經濟、旅游經濟、民營經濟,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路修好了,房子也住進去了。如今的老高種著40余棵板栗樹、20畝茶葉和4畝稻田,“一顆板栗樹就能賺100多塊錢,再加上茶葉和稻谷,每年能有1萬5千元左右收入。”
高宏周指著門口的雞冠花說,“生活美了很”
大河網記者了解到,為推動大別山革命老區(qū)發(fā)展,今年4月份,河南省政府就出臺文件支持信陽、駐馬店、南陽等老區(qū)打造桐柏—大別山“紅 綠”休閑農業(yè)旅游基地。
其中,在打造紅色旅游品牌方面,文件表示要挖掘和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優(yōu)化紅色旅游線路,構建紅色旅游走廊,完善旅游服務設施,發(fā)揮紅色旅游的教育示范作用,加快紅色旅游與生態(tài)旅游、歷史文化旅游等融合開發(fā)。
在大河網記者即將離開王大灣村時,高宏周指著門口盛開的雞冠花說,“現在的生活就像咱家門口冒起來的這些雞冠花,美了很。”
[責任編輯:盧佳靜]